央视网消息:“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其中他提到了中国的脱贫成绩,而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中国。
就在习近平在博鳌发表演讲的前一天,他的个人著作《摆脱贫困》英、法文版电子书上线。该书收录了他1988年至1990年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调研文章。尽管这本书是三十年前的著作,但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因此被翻译为多语言多次再版。
这次上线的《摆脱贫困》电子书与纸质书内容完全一致,新方式传播兼有互联网平台的阅读体验,深入面向更广泛的大众阅读,便于海内外网络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继续提升该书影响力,让国际化的中国脱贫经验惠及世界更多人民。
世界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国家和地区还不富裕,那里的政府和人民对摆脱贫困也有着迫切需求。《摆脱贫困》的一版再版,包括多语言版本,尤其是电子版的上线,对这些国家民众也有针对作用和启发意义。
1988年,习近平下乡调研时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来源:新华社
为民情怀一以贯之
《摆脱贫困》文风生动亲切,是习近平在宁德两年艰苦工作的全面写照,体现了他扎根艰苦地区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真诚爱民、深挚为民的情怀。从他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理念形成、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可见他所下功夫之深、了解情况之透、研究思考之细。
从书中人们深切感受到,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长久的牵挂。
上世纪80年代,福建宁德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当他离开时西瓜卡盟官方网站,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习近平深知扶贫扶志和扶智的重要性。正如他指出的,全书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
习近平非常重视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当年,他刚到任闽东,就走遍该地区九个县,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赴基层考察调研,每逢春节都要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几乎走遍了全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习近平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不能避重就轻,扔了‘西瓜’去拣‘芝麻’,或者见了难点就绕道走。”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心贴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执政理念。“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宣誓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最深沉的爱。这份爱,更体现在这些年党中央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里,人民因此有了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
习近平非常重视培养干部的群众观。他认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他曾谈到“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等问题。习近平这样要求他人,也是这样践行与做表率的。例如在宁德期间,他号召党员干部四下基层,自己就带头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三进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与群众一道商讨解决发展难题。
习近平深知发展经济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他在闽东工作期间,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懈怠。他结合实际、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个性作为。
习近平对于脱贫的思考是不断升级、持续发展的。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六个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深入阐释。由此,精准扶贫的理念成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动力,上万个贫困村的命运开始改变。
资料图:外文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摆脱贫困》英文版、法文版。 来源:中国网
中国经验惊艳全球
改革开放40年来,融入全球市场。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近40%降至目前的1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贡献来自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累计脱贫近70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量,创造了世界扶贫减贫史上的奇迹。
带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战胜贫困、实现小康,中国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绝无仅有;而取得的成果之巨,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扶贫减贫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为其他国家脱贫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减贫工作的卓越成就推动了全球贫困人口下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
在非洲联盟总部举办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上,非洲代表纷纷表示,中国在摆脱贫困方面的经验值得非洲借鉴。
中国扶贫经验正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国际上了解、学习中国减贫经验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摆脱贫困》英、法文版自2017年8月首发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该书被公认为指导中国扶贫脱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方针西瓜卡盟官方网站,是中国减贫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经验总结。如今,中国领导人早年主政基层时实践积累的脱贫心得,也伴随这本书传到世界四面八方。
中式脱贫惠及世界
贫困是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现象。时至今日,贫困问题依旧困扰世界,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挑战。消除一切形式的极端贫困被写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要目标。目前,全球范围还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其中一半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3在南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无私将自身改革开放经验、脱贫致富经验等共享,减少相关国家学习成本,鼓励它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精准扶贫、开发性扶贫、扶贫与脱贫的结合,这些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以非洲为例,几内亚总统在访华期间获习近平主席亲笔签名赠送的法文版《摆脱贫困》,被认为是几内亚国家和人民获得的珍贵礼物和至高礼遇辅助卡盟,为几内亚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摆脱贫困》一书的英法文版也选在非盟总部发布。非洲国家极为珍视这些经验,因为这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的最重要一步。
很多非洲朋友都认真阅读过《摆脱贫困》,而且主动把书中的内容带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来思索。这本书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中国政府非常务实,而且有长远目标,脱贫需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自己身上,自力更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对支柱产业。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和西方援助相比,非洲能够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受益更多。
津巴布韦经济政策分析和研究机构主任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获得益处。
科特迪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分析部主任认为,中国务实的方法、灵活的政策、先进的技术和充沛的资本,使中非在减贫领域的合作实现双赢。
“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这些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鲜明总结,日益流行于世。“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注重义务教育和培训,阻止贫困的恶性循环。发展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中国的援非也体现着这些理念。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激活了东非商业版图。当地分析人士称,蒙内铁路大大提高港口物资到东非腹地的运输效率,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更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推进对外减贫合作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结合,迎来了全新机遇。大批中资企业来到非洲这片热土建厂投资,给当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以在埃塞俄比亚某鞋厂为例,中国企业大量雇用当地员工,不仅解决当地人就业,而且每年坚持送当地员工来中国学习业务技术,还参加财务、计算机、语言、管理等学习培训。《团结就是力量》也被定为企业之歌,通过内部文化培训,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十分高。有些员工还被提拔为管理者,获得感满满。
此外,中巴经济走廊更是六大经济走廊旗舰工程,帮助巴基斯坦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推行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是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安全的关键。阿富汗就是典型例子,当地政府认为,“一带一路”给该国实现和平与发展带来福音。有望消除近代以来阿富汗作为“地缘政治角斗场”的魔咒、打破贫困与暴力恶性循环。
中国的帮助不仅让当地民众脱贫致富,也践行了“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通”。正如习近平4月8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时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眼下,我国仍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期。广大干部群众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脱贫路上扎实前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将在中国提前十年于2020年实现。(文/刘亮)